今日是中秋节,亦是赏月观潮的最佳时节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,有一篇文章名为《观潮》,描写的就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,可谓天下奇观。
实际上,早前一千年,北宋大文豪苏轼便写过一组七绝,名字叫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,诗中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潮势。
定知玉兔极度圆,已作霜风九月寒。
寄语重门休上钥,夜潮留向月中看。
万人鼓噪慑吴侬,犹似浮江老阿童。
欲识潮头高几许?越山浑在浪花中。
在这中秋佳节之时,咱们不妨欣赏里面的两首,感受苏轼笔下汹涌澎湃,犹如万马奔腾的钱塘江大潮。
苏轼写这组诗的时候,是在宋神宗熙宁六年,也便是公元1073年,36岁的苏轼正任杭州通判一职。中秋节当天,苏轼也去往钱塘江,感受震撼壮观的钱塘江大潮。
中秋节这一天,气候格外晴朗,苏轼的心中也倍加欣喜,他了解今晚的月亮肯定又圆又亮。中秋节处在仲秋之时,早晚的气候一些寒意,一阵秋风吹来,倍感清寒。
诗中的玉兔指的就是月亮,除此之外玉兔,我国古人还赋予月亮许多诗意的名字,如玉盘、桂华、素娥、广寒宫等等,总之,人们对月亮充满太多的遐想与期待。
苏轼此时住在郡斋,因此他叮嘱门卫小吏,今晚肯定不要上锁,由于他要趁着大好月色,去钱塘江看涨潮。这句诗写得很有生活气息,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欣赏钱塘江大潮的激动心情。
钱塘江大潮有多壮观呢?苏轼用两个典故来描绘大潮来时的威势。潮水来时,声音洪大,如同万人同一时间敲鼓,使得观潮之人无不为之震撼。
这句诗实际上用了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情节。公元前478年,吴越大战之时,越国军队在深夜擂鼓,猛攻吴军阵地,吴军惊恐,最后一败涂地。
第二句中,诗人将怒潮比喻成当年王濬率领水军,顺江东下,一鼓作气,攻下吴国都城建业的情节。
应该说,这两个比喻,极为形象地刻画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,即便没有亲眼见过,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。
钱塘江潮水能涨到多高呢?小学课本说有两丈高,也便是足足有六米多高,而苏轼却不用数字来描写涨势,而是形象地说,潮涨之时,高高的越山都浸没在浪花当中了。
这句诗写得虽一些夸张,却尤其形象,也让读者感受到白浪滔天,怒潮如箭的气势,这就是艺术的魅力。
古时非常多文人墨客都描写过钱塘江涨潮的气势,如赵嘏在《钱塘》中便写道:“一千里色中秋月,十万军声半夜潮”,写得极有气势。宋人潘阆用“别来几向梦中看,梦觉尚心寒”来形容观潮后的惊心动魄。
结尾,祝读者度过一个充满诗意的中秋佳节。